有關惡意不實訊息你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台灣民主實驗室

為什麼這很重要?

根據 Facebook 創始總裁尚恩.帕克(Sean Parker)的說法,Facebook 創立時的一個目標為:「如何盡可能地消耗用戶的時間以及抓住用戶的注意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注意力已成為一種稀缺且寶貴的資產。不論是品牌、公司,還是政治人物,要想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都需要抓住你的注意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通常是靠著在平台上製造和散播引人注意的訊息,即使這些訊息並不完全真實。






假新聞 ≠ 惡意不實訊息



不真實的訊息並不一定就是「假新聞」。

「假新聞」一詞自 2016 年開始流行,指的是蓄意鋪陳或完全捏造,並以主流新聞報導形式呈現的新聞,其目的是聳人聽聞、挑動情緒,以及誤導公眾視聽。假新聞是惡意不實訊息的一種形式,惡意不實訊息指的是故意製造的虛假訊息,其目的是傷害個人、社會群體、組織或國家。

因此,你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可疑訊息,絕大多數很可能都是惡意散播之不實訊息。假新聞可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但惡意不實訊息的散播活動卻很難予以究責。


社群媒體與精準投放

你在網路上所有的行為都受到 Facebook、Google 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所監看。這些公司持續蒐集你的資料,不論是你按讚的貼文、搜尋的關鍵詞、點擊的廣告,還是瀏覽的影片,都受到蒐集,這些資料被用來分析、分類和預測你的行為。

有了這些資料,行銷公司就能用來對你投放廣告,或將廣告置入訊息中,目的是刺激你購買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影響你的投票決定。

此外,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也加劇了惡意不實訊息傳播的速度。人們在訊息過量時,只能將有限的精力用來處理最能吸引他們注意的訊息,而有可能煽動或製造恐懼的訊息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同溫層現象與極化效應

研究發現,社群媒體用戶較容易接受與自己意見或價值觀相近的聲音,進而形成所謂的同溫層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很難接觸到與自己觀點或價值觀不同的訊息。

根據從用戶過去行為所蒐集到的資料,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平台提供個人化推薦,然後根據你最有可能同意的內容,對出現在你動態消息頁面上的訊息進行排序。這不僅會進一步加深人們的偏見,也使人們容易成為兩極化的受害者。因此,演算法和人類本性共同造成了兩極化,而惡意不實訊息又加劇了其效應。


總結

總而言之,惡意不實訊息符合人類行為模式和認知偏見的本質,因此難以抵制。而在演算法的助推下,惡意不實訊息已成為數位時代的重大挑戰。雖然許多組織正在努力對抗這個問題,但由於人類的複雜性,這個問題可能無法獲得徹底解決。即便如此,當你遇到有人相信某些惡意不實訊息時,試着以同理心去理解他們。因為只有透過更多的人際互動、更多的事實,以及更多的對話和相互理解,才能減輕惡意不實訊息所造成的衝擊,讓社會免於走向兩極化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