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近用對惡意不實訊息的影響

Ross Tapsell 博士
澳洲國立大學大馬研究院亞洲與太平洋學院性別研究學系副教授及媒體與文化中心主任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對一個主流論述提出質疑——即透過「官方」網站提供的事實查核結果就可以輕易對抗惡意不實訊息嗎?

要檢驗存在於一個地區中不同層次的網路接入情形,東南亞是個非常適合的地區。提到「數位落差」,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指可接入網路的人與未接入網路的人之間的落差。但是在東南亞,卻有數以百萬的人生活在跨越數位落差兩端的「橋」上。這些人使用廉價的(中國製)安卓手機,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接上了網路。他們用「網路」的主要目的是透過 Facebook 和 WhatsApp(Facebook 旗下平台)與朋友和家人聯繫。他們當然也使用 YouTube,但在許多地區,串流影片的載入速度可能非常慢。

如果能無限暢連 Facebook 或 WhatsApp,也有許多人會綁約行動上網的資費方案。如此一來,要離開這些主要的網站去訪問其他網站就會耗用行動數據,而這最終會導致用戶選擇不連上其他網站。如果用戶住在頻寬較不足的地區,有許多網頁可能還無法載入。即使能載入,也需花相當長的時間,這使得等待的時間變得不值得。因此,人們不太可能經常離開可無限暢連的網站,這也表示他們無法接觸到各種不同網站和網頁所能提供的網路資源。

這表示許多民衆對他們在通訊平台上看到的訊息也不太可能費心地去「查核事實」。同樣地,對許多民衆來說,那些揭露惡意不實訊息的「官方」網站也不會是他們優先瀏覽的網站。換句話說,民衆如何接收,以及對抗惡意不實訊息,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接入網路的類型。

惡意不實訊息的製造者也非常清楚這樣的情況。他們通常會製造容易在 WhatsApp 和 Facebook 上散播、並可讓民衆瘋傳的「病毒式」內容(形式通常為挑釁的文字或圖片),以確保這些內容能夠到達網速較慢的用戶。旨在煽動或激怒(或甚至讓你發笑)的政治評論或引人注意的政治性圖片,是惡意不實訊息製造者最常使用的材料形式,目的是確保用戶自發、「有機」地將訊息散播到他們所屬的各個封閉群組中。

因此,要讓民衆認識惡意不實訊息,關鍵在於改善所有地區和民衆的網路接入情形。同時,我們也需要更了解人們獲取訊息的方式,以及他們日常的媒體使用習慣。我們不能指望用戶會經常地主動上網查看「官方」網站和事實查核組織。要對抗在低頻寬散播的惡意不實訊息,需仰賴事實查核機構和可靠來源提供易讀、易瀏覽,以及易於低頻寬網路「社群」傳播的內容。另外,也需要了解那些至少暫時生活在數位落差兩端間「橋民」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