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對話:
3. 面對假訊息,該怎麼去對話?大吵和尬聊之外的可能?

對話千層派

為了有效地實現你的目標,當惡意不實訊息進入討論時,你必須視情況調整你的方法。以下這五個步驟以及相應的框架,將幫助你來根據你的條件進行準備和調整,以解決問題。






第一步|瞭解對話對象|我在和「誰」說話


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背景與生命故事,因此也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了解與你對談的人的類型,將使你更容易找到最合適讓他們參與對話的方式。

從「個人背景」著手:

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個性又是如何?他們懷抱著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他們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他們的社交環境與工作環境又是什麼樣的?他們傾向於與朋友和同齡人談論什麼?

再來思考彼此的「關係」:

一般來說見面時的氣氛如何?你們多久一次見面聊天?這個人對你有多重要?

最後,觀察面對「資訊」的態度與行為:

這個人是否傾向主動獲取資訊,例如透過線上搜尋他們感興趣的主題,還是說被動的獲取資訊,例如:透過收看電視新聞?當他們收到新的資訊時,他們會在多大的程度上接受這些訊息?如果訊息內容是可疑的,他們會提及這些擔憂還是嘗試去驗證它們?






第二步|判斷語境

社群媒體社團中的對話與公司晚宴期間的對話不同。以下是一個關於在不同語境及場合裡,尋求維持對話的優缺點的簡單說明:


1. 線上平台(通訊軟體、社群網站、媒體網站、論壇、新聞網)

常用媒介: 文字、影像、音訊、影片(考量各自的優缺點).
優點:流會被記錄下來,也方便回去複習或延續討論;資訊被記錄下來,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回應。
缺點:很多人參與在談話之中,這使得注意力容易發散、跑題或阻礙人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且演算法時常會導致隧道視野。

2. 實體情景(一對一對話、私人聚會、工作場合、公共區域)

常用媒介: 口語表達、肢體語言、臉部表情、隨附的網路媒體
優點:能即時的回復對方;可以通過語氣和臉部表情來觀察彼此的情緒和想法。
缺點:取決於對話發生地點與場合,有著不同的權力關係與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影響;團體裡的人越多,進行深入交談就越困難,也難以即時核實信息內容。

最後,一起思考兩個問題:

1. 在這些情境裡,我覺得哪一個能讓我最沒有壓力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反過來思考,我想進行對話的對象在哪種情境會感到更舒適?

有時,一段對話難以開始時,是因為雙方對於溝通管道、方式或情況感到不自在。好比說,有些人事實上更喜歡透過文字來交流他們的想法,而不是透過一對一的實體交流,反之亦然。






第三步|衡量資訊內容|這些資訊會造成什麼影響?需要回應嗎?怎麼回應?

1. 自我檢視

A. 我是否對該領域有足夠的了解,能夠指出錯誤? (是的,我能怎麼做?)/(不,我該如何回應?) B. 這些訊息/惡意不實訊息背後的價值觀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很重要,我一定要盡力解釋)/(沒那麼重要,看不懂也完全沒問題)


2. 資料檢視

A. 這些訊息/惡意不實訊息會產生什麼影響?它可能是致命的嗎?或是會導致另一個嚴重後果,還是說它本質上是無害的?
B. 我能搞清楚他人傳播這些訊息/惡意不實訊息的目的嗎?(他們是為了操縱他人,還是一個誤傳,又或者是出於分享或社交的渴望?)






第四步|思考對話目標|我想要達成什麼結果?

整體來說,有三樣關鍵優先事項值得思考:

1. 指出錯誤

A. 讓他人知道他們的資訊內容有缺陷。
B. 勸阻此人繼續傳播錯誤資訊。
C. 傳授此人訊息核實的內功心法。

2. 延續對話

A. 同意下次對話的機會。

3. 維護關係

A. 保持良好的互動,但不強求下次的會面。
B. 當對方來勢洶洶時,保持淡定和從容。






第五步|思考應對方式|我可以怎麼回應?該怎麼延續對話?

隨著對話發生的場合、氛圍和互動性質的變化,我們可能需要靈活的調整我們的應對方式,甚至可能改變對話的目標。